【对比】硬件PM是生意人,互联网PM是设计师

pm-hardware-vs-internet-00

我做过手机PM,也做过互联网PM,感觉这个问题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所有的区别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硬件PM是生意人,互联网PM是设计师。

在互联网还没那么如日中天的“上古时代”,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就已经存在很久了。

在我做手机(07年前)的时候,还是功能手机、以及WM/塞班/UIQ等前智能系统的时代,软件系统还不是主要竞争力。整个产品以外观、功能为主打,一款产品从策划到发布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

做方案:
  1. 研究市场需求
  2. 出MDR,定义市场需求(定目标人群、定卖点、定关键特性、定价)
  3. 和ID(工业设计)团队一起出方案,出效果图
  4. 拿方案在内部评审可行性,直到比较有把握
  5. ID开始设计和打样,做Mockup
  6. 做市场调查,找用户提提意见
  7. 拿方案去对客户宣讲,看看客户的反馈(一般是合作过的老客户,比如运营商、渠道商;新客户都是拿成品去拓展的)
  8. 根据市场调研反馈修改设计
研发和生产阶段:
  1. ID团队出正式的方案(中间需要反复修改设计、去喷漆厂调色、做高保真Mockup)
  2. MD(结构设计)出结构方案
  3. 硬件出硬件方案
  4. MD和硬件一起选购元器件,定BOM
  5. 软件研发软件方案
  6. 开模,需多次修模
  7. 量产

 

一、Why

1.1 KPI不同:用户考核VS 收入考核

互联网产品一般不向用户收费,很多产品在上线多年后都不能变现,用收入考核产品经理根本不现实。所以产品经理一般是与运营一起背用户增长、流量等。

而硬件产品没有互联网那么多眼花缭乱的商业模式。

无论市场眼光准不准、方案完成度高不高、产品有没有竞争力、情怀能不能打动人,最终都体现在一件事上——能不能把东西卖掉并赚到钱!

所以硬件PM的KPI非常简单粗暴,就是收入和利润是否达标。

1.2 关注点不同:用户体验 VS 商业价值

不同的KPI导向,导致两种PM的关注点也有很大区别。

互联网PM更关注完整的用户体验,对用户心理的揣摩更细腻,比如用切换卡导航还是抽屉导航,用图标按钮还是文字链等等。

而硬件PM虽然也关注用户体验,但更需要衡量每一点改善的投入产出比,如果不能带来销量的提升就尽可能砍掉。比如我从来没见过哪个传统电视机厂家把遥控器做的好用一些,因为这对销售帮助极小。

总的来说,互联网PM更像设计师,眼中的产品是一件作品;而硬件PM更像生意人,眼中的产品是一桩生意。

闲话一句:腾讯的PM业界一流,但创业有影响的比阿里少的多。也许是因为腾讯的PM更专注于设计,而不像阿里人天天看的都是生意吧?(猜的,别打脸)

 

二、What

2.1 角色不同:领班VS参谋

互联网团队通常采用扁平化一般不专设项目经理,就把PM抓来同时兼任。由于这种”项目经理“并无分配资源的”实权,又必须推动项目实施,所以”产品汪“天天跪舔”攻城狮“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而硬件团队中职能团队要广的多,老板难以掌控所有的工作,所以必须专设两类助手——产品经理(找业务方向)和项目经理(推动项目执行)。

尽管PM也没有管人的实权,但因为身背业绩,所以在业务的发言权要大很多——比如例会上,一般是老板坐镇,所有团队负责人参与,然后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轮流汇报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问题都可能被提出来,由对应职能部门负责人解释。一旦被被挑战,压力非常大。

通过这种狐假虎威的问责机制,加上PM不直接出详细设计PRD(设计方案由ID出),因此PM和职能团队整天扯皮的情况要少很多。

 

三、How

3.1 项目追求不同:快速上线 VS 高完成度

互联网常常拉一拨人几个月就上线顺便公测,效果不错就加大投入,效果不佳就赶紧换方向或砍掉。上线后就算有严重BUG,也不算事儿,有问题下一版升级就好了。

而发布硬件产品,则需要从市场到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售后全部团队的重度参与,一旦量产就不能容许有严重BUG。所以在立项起各阶段的检查就需要极为严格,在方案达标后必须及时关闭迭代,保证产品的高完成度。

总的来说,互联网产品试错成本很低,可以小步快跑,随时掉头;而硬件产品试错成本很高,必须谨慎计划,严肃执行。

3.2 成本意识不同:不太关注成本VS非常关注成本

互联网产品,一般初期投入成本很低(只有一些人力投入),用户增长的边际成本也极低。所以互联网PM基本不太需要考虑成本,更关心如何吸引用户。

而由于每件硬件产品最终都是一笔交易,所以控制成本就极为重要。因此从元器件采购到确定BOM都需要PM深度参与,当然专业意见还是技术部门出,订货过程由项目经理跟。

所以对配置斤斤计较,是硬件PM的职业病。

 

四、Why 市场能力

互联网已经快把PM改造成一个技术岗位了,在互联网人眼中的传统行业中(包括硬件电子),PM的正统归属都是市场部(从一开始宝洁首创PM,这个岗位便一直是市场向职能)。PM不是做产品的人,但PM是做规划的人,再清楚一点:是规划产品线生命线的人。通俗的说:PM需要保证的是——我厂出品的产品能被市场接受,并且尽可能的在该领域占有更多份额。所以,更多时间是花在市场方面,包括消费潮流、行业趋势、新技术方案、新物料、同业竞争、供应链、销售报表等等。这个底子扎实了,其他才好谈。

比如方案选型。要做什么样的新产品?市场上有10种新方案,选择哪种?怎么评估这个选择?

再比如竞品分析。出现了一个新产品/方案,能不能立刻估算出成本以及利润空间?能不能相对准确的预知市场反应和生命周期,从而迅速做出是否跟进的决策?如果跟进的话,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案?是否存在更优选择?

以上这些要靠经验积累,并非一蹴而就,但这个基本功必须尽快打扎实。道理太简单了:

你对市场越熟络,就能更轻松的玩转它。

 

五、What 产品管理

包括:产品线规划、生命周期管理、版本管理、产品定价、渠道策略等等。写太长了,各举些简单例子吧。

产品线规划是指:需不需要开辟新的产品系列?什么系列?该包含那些产品?系列覆盖够不够?(请参考洗发水PM牙膏PM们占领的超市柜台)

生命周期管理也是产品线规划的一部分,是指对现存产品的行销策略。例如上市、退市,以及因版本迭代带来的暂停、重启。

版本管理包括:硬件、软件(驱动)、BOM,当然还有对应的SOP、测试架等版本的管理及维护。

产品定价包括:每个产品的市场公开报价、各个渠道价、贴牌价、返点政策、调价补贴等等一大堆价格。总之,要维护好价格体系(不要轻易浮动,保护好经销商利益,别把价格做烂)。关注两件事:1、打击窜货;2、价格保护。

渠道策略花样挺多,除以上相关价格策略外,还有产品在各区域的分布调整,比如说某产品分出两个款型,A只供应北方/或一二线城市,而用B供应南方/或三四线。。。这个应该见过吧?当然这是最通俗粗浅的,这里面的水不浅,可以问问销售们。

 

六、How 成本控制

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两者也有相关性。

经济成本主要体现在:整个BOM物料是要花钱采购的对吧?好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知道市场能力有多重要了。

就拿主IC来说——买多少呢?(买的越少越贵越多越便宜哦 : ))

是买一个批量还是买三个批量或者十个?(如果上市反应冷淡达不到销售预期,卖不出去就砸手里了哦 :D)

是单笔订单还是forecast订单?(既有付款压力的问题,还有物料计划的问题——要结合生产进度保证供料哦,否则到时候货卖完了补不上哦:P)

嗯,这只是采购成本,还有生产成本……

PM得懂一些技术皮毛:PCB layout、外壳ID模具MD、各种五金塑胶纸品的加工工艺,了解产品设计中影响批量生产的各种禁忌(实验室科研和量产是存在差别的,这里需要的是PM对技术成果的产品转化能力),这样才能从开发设计的源头上提高流水线效率,提升生产良品率,控制成品返修率。

呵呵,有点头大么?好吧,还没完呢,还有库存成本……

上面提到采购,那就存在库存。单个产品的时候库存没什么问题,当产品品类越来越多,就会发现仓库爆炸了——各种PCB、外壳、配件、线材、说明书、包装、光碟甚至纸箱封箱胶带(IC电容电阻就不用说了)……这些小可爱占掉的不只是仓库面积,都是真金白银换来却没有能流通到市场上的钱,日积月累便是个庞大的库存资产(珠三角不少老板,生意红红火火三五载,一算账,挣的钱都在仓库里堆着——这不是笑话)。

库存资产在所难免,一方面要尽量减少错误决策(销不出),另一方面要尽快盘活。盘活的手段除了事后的折旧、转手之外,还有事前的防控——产品设计中的物料复用。

好了经济成本说完了,下面是时间成本(是不是被打败了,呵呵)

这个说起来就简单多了(但控制得好实则不容易):PM要知道各环节的时间周期以保证所有环节进度的有序开展。除研发外,特别是生产进度。

贴片每天能做多少?外壳每天能脱模多少个?喷塑丝印需不需要外协?需要的话加上运输得多久?什么时候插件什么时候测试什么时候组装什么时候包装…

总之,协调好备料、采购周期和生产周期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绝对不能让流水线停下来等配料!)才能保证可以做出准确的计划,能按计划如期出货,市场缺货能及时补上。

以上描述了成本的两个重要方面。

经济成本决定了产品利润收益,时间成本决定了企业营运效率。总之,控制成本,可以说是PM的日常基础工作(嗯还包括costdown)。
文章来源:职导哥
顶部图片来源:http://johnpeltier.com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