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Ren专栏】关于千禧一代的真真假假

tpgrf-1335

专栏作者:励定洲

 

对科技产品如数家珍的千禧一代们对用户界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事实是他们更容易出错,且一心多用的习惯会降低他们执行任务的效率。


所谓千禧一代似乎目前媒体口中最流行的词语之一。在2015年,千禧族已然成为了全美最大的劳动力构成(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该比例为35%)。

千禧一代身上有很多有意思的点可以拿来分析——比如他们的种族多样性、相比他们的前辈受过更多的教育、低结婚率和生育率,这还只是我刚想到的一点点。然而对于UX专家而言,最相关的一点恐怕是科技从这一代人童年时期就开始对其行为所产生的种种影响

在展开今天的讨论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个概念。

 

哪些人算是“千禧一代”?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问的是谁。若某人在2000年左右成年,那么他在广义上来说就算是千禧一代。但是如果你硬要我提供一个具体的出生年份范围的话,我想不仅是我,恐怕没人能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

类似的生育统计一直都是非常复杂的,而对千禧一代的定义更是模糊不清。千禧一代的前辈“伟大的一代”、“沉默的一代”、“婴儿潮一代”都是根据那个时代重大的历史事件得出的——二战、经济大萧条、1946年生育高峰。“X的一代”,也就是千禧一代的父母,是在1964年美国开始实施大范围的计划生育之后诞生和成长的一批人。相比之下,千禧一代并不像他们的前辈和晚辈“Z一代”(中国叫“零零后”)那样诞生于一个有着广泛影响的历史事件的年代。正因如此,没人能为这一代人推算出一个精准的出生年份;不同的研究人员也倾向于采用略微不同的年份范围。

262592-5feb385534a85673

对于千禧一代一个接受度比较高的出生年份范围设定是1980到2000年之间。如果你看到有调研人员与此数据有所偏差,那他们也往往是采用了这个范围中的一个子集(比如1982到1997年)。

在为课程“为年轻用户”开展的调研中,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那些出生于1986到1997年的人身上。之所以选择这个范围是因为我们对那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即个人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年代尚处于童年时期的人尤其感兴趣。这些人是第一批由通讯技术陪伴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字原住民”。

 

关于千禧一代的真真假假:

数字原住民指的是在数字媒体盛行的世界里成长起来的一批人。这个词常常和“千禧一代”放在一起出现,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字原住民都是千禧一代——举个例子,零零后也同样是数字原住民。另外,也并不是所有千禧一代都是数字原住民——有很多人在成长中并没法接触通主流科技(比如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孩子)。

“数字原住民”这个词是有教育顾问Marc Prensky在2001年提出的。他声称在数字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和那些“数字移民”相比不仅在学习需求上有所不同,在思考和处理信息上的方式也有天壤之别。

Prensky的论调颇有争议,关于“数字界面是否会改变人类处理信息的方式”的辩论自此之后就没有休止过。一些调研者和评论家,比如Gary Small医生,提出曝光在数字界面带来的全新刺激下的数字原住民的大脑根本上发生了转变。这些论调有时候被人指责带来了无端的道德恐慌并诱导大众相信新生代人群可能受到不可逆伤害及本质上的转变。

至于数字原住民是否在认知能力上和数字移民有所不同,恐怕我们无从论证。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这个观点引发了三个流传甚广的关于千禧一代之谬论

谬论1:“数字原住民的社交能力很是糟糕,相较和人面对面交流,他们更倾向于在虚拟世界遨游。”

谬论2:“相较数字移民来说,数字原住民对于多任务的处理更在行。”

谬论3:“数字原住民对于如何使用和修理电脑以及其它数码产品有着与生俱来的直觉。”

根据我们及其它的一些调研显示,所有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谬论1:“数字原住民的社交能力很是糟糕,相较和人面对面交流,他们更倾向于在虚拟世界遨游。(避免和人接触)”

对于那些在小学阶段就接触短信和社交媒体的年轻千禧族而言,他们对成人社会的那套社交相比他们的前辈而言认识得更早,而我们的担忧完全是不必要的。在最近的一个关于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调研中,皮尤研究中心发现相比中老年人群,美国年轻成年人会发送更多的短信,而他们打电话的频率却和前者持平。这个发现说明了年轻人更倾向使用文字信息来补完语音交互,而非一刀切地喜欢这个排斥那个,亦或者是对和人交流有所抵触。

在我们最近的可用性测试和调查中,有很多我们的年轻参与者提到他们希望能和人类进行对话(在电话或面对面)来寻求帮助,尤其是当它们不能靠自己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当一个千禧一代的用户不能在医院网站上找到访客信息时,他说,“这种时候我一般就会直接打电话,相较搜索我更喜欢打电话,因为那样我能得到更有帮助的答复。”对很多千禧一代来说,面对面交流仍然是他们面对问题时最可信和高效的解决方案——而绝非有些人想象得那般抵触和恐惧。

 

谬论2:“相较数字移民来说,数字原住民对于多任务的处理更在行。”

很多人相信正由于数字原住民厂长在一个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他们对于同时处理两个以上的活动更拿手。但是我们要知道,衡量一整代人对于多任务的处理能力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同时处理多条信息流的能力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信息的复杂程度以及当时的情境。

我们必须分清这两者:

选择多任务——这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有目的地去参与多个活动

精通多任务——这是指在同一时间内高效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和加利福尼州立大学实施的两项人机交互调研发现千禧一代相较他们的前辈而言更常使用多任务——举个例子,他们会更频繁地在任务里进行切换,并同时使用不同的媒体。

和所有其他人一样,千禧一代也会多任务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在任务中频繁跳转不知觉中增加了我们的认知负担cognitive load),并强迫我们每次去重新使用当前的任务。心理学家Cliff Nass就提出过长时间的多任务对效率和认知性能带来的负面影响。Nas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那些一心多用的人更难过滤掉那些不相干的刺激物;相比那些较为专一的人,一心多用者在两个不同类型的任务重切换时需要多花0.5秒来重新集中注意力(这是由于负面的认知影响造成的,一心多用者在执行多任务时相比“常人”反而要逊色不少)。

另外,Gloria Mark和他的同事们展示的调研结果同时显示那些频繁跳转任务的千禧族大学生都和较大的压力有所关系(虽然它们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但有可能人们在高压之下更容易去尝试多任务)。

一句话总结我对谬论2的阐述,那就是:数字原住民可能确实会更多地接触多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高效地去执行。

262592-85a91bc02789c332

这张图表展现了我们在观察千禧族的电脑活动中记录下的多任务。在录屏节选的这10分钟里,用户花了前五分钟快速地在多个毫无关联的活动中切换(阅读新闻、查阅邮箱、浏览Netflix,在Vimeo上观看视频、刷Facebook)。接下来她开始做专业课的作业了…同时还一边在Netflix上看着《混乱之子》。

 

谬论3:“数字原住民对于如何使用和修理电脑以及其它数码产品有着与生俱来的直觉。”

关于数字原住民的一个普遍错觉就是他们似乎拥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关于数码产品的能力。这一点对于特定的一小部分千禧族来说或许是正确的(比如那些同时任职软件工程师的千禧族),但对于整个这代人来说并非如此。当一个千禧族用户在一个电脑网站上产品的技术参数前一愣愣时,他说:“我想去线下的实体店,或者在线问客服咋整。我希望有人能详细解释给我听。”

在一个通过有关互联网各个方面知识的大型调查中,皮尤研究中心发现年轻人在一些常见的互联网话题(比如他们对wikis、高级搜索、标签话题等类似的知识)确实要比老一辈人知道得多。然而,这场调查同时发现对于那些底层的网络构架,年轻人并不比老一辈要更熟悉,比如主要的科技领袖(像比尔盖茨)、或甚至是类似网络中立性这样的重要议题。

我们发现千禧一代的用户热衷于在遇到用户界面问题时去做可用性测试。他们的交互相对来说节奏较快。因为他们在给定的页面上花费更少的时间,千禧族更容易犯错误,他们的阅读量也比平均水平要低(后者已经够低了)。

262592-1fdd0aae45062743

一位千禧族用户在旅行用品网站上查找销售板块。她注意到“SHOP WOMEN’S”就马上点进去,甚至不会去看一眼上方的大标题:“BACK TO SCHOOL ESSENTIALS”,接下来不用我说,她会很快跳出页面,并永远不会意识到她并没有浏览完网站所有的版块。她只会因为当前页面未提供足够的产品类别而感到失望,并把怒火强加到网站设计师身上。(实际上网上有一个版块确实包含了她想要的产品类别)

 

数字原住民的行为是如何受影响的

我们并没发现千禧一代是对科技有超强悟性的进化人种,也没觉得他们是只会躲在屏幕后面的反社会人群。所有的调研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千禧一代在人生初期接触数码界面确实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或至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在我们的研究中,千禧一代在对通讯技术、偏好和搜索信息的方式上确实展现除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比如他们会使用浏览器标签来暂储页面(page parking);他们对扁平设计界面中的可点击元素具备平均水平之上的识别度

总的来说,千禧一代在数字界面前似乎显得更自信,甚至当面对全新的设计模式时。在谷歌刚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有很多千禧族还在上小学或者大学,这让千禧一代更喜爱简约直接的界面。他们并不关心(只是举个例子)你的企业应用有多么复杂或高级的功能。当界面达不到那种他们要求的“超简约标准”时,千禧族很少会陷入自责——这不同于更年长的用户。千禧族们会很快把矛头对准界面、它背后的公司和设计师

 

总结

在这篇文章里,我对千禧一代有意思的行为和态度只是用寥寥几笔带过。那些对此感兴趣的UXer们,这一代人确实有很多相当特别的亮点值得你们拎出来进一步探索——但那并不是他们在流行文化中被频繁讨论的原因。

千禧一代已经迈入成年,离开外界臆造的投机取巧和道德恐慌高塔,踏进了现实。他们当前构成了全美和欧盟四分之一的人口。根据Youbrand的调查,全球这些重度互联网使用者加在一起差不多有2.45万亿美元的购买力。他们中的很多人开始构建自己的家庭并开始步入职场。就是这些人,将会创造购买决策、形成品牌忠诚度,以及影响他们的同辈。

千禧一代是强大、自我的一代,特立独行且富有魅力,他们深深配得起那些聚焦在他们身上的目光。

 

 

 

 

头图来源:http://cn.bing.com/images

=========================================
不知不觉UXRen社区官网已经2岁了, 在这里小编要感谢那么一如既往支持本站的油茶人。UXRen.cn欢迎油茶人投稿,提供有价值的资讯、线索、点子及建议。 
邮箱:contact@13tech.com.cn 
注明:本站内容及数据部分来自互联网及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