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Ren原创】往前走的路总是无可凭借——Oracle用户体验设计师的工作总结

index

作者:朱璇 @ UXminion

 

 

「我在回忆中为自己寻找生活的道理。有许多的道理总是在后来回头的时候找到的。往前走的路总是无可凭借,一如断了铁索的上山的小路。」

——女作家 池莉

 

一、写在前面的话

回忆应该从Arizona大峡谷令人窒息的星空下开始。那时候我们刚毕业,什么工作都没有,于是毛着胆子决定一路旅行到加州,到这个据说机会多于星星的地方试试。经过大峡谷的晚上,四周只有寂静,在车上只觉得被#000的纯黑完全包围,于是决定下车看看。然后看到了银河和满眼的星星。手机也在这个时候收到了Oracle的工作邮件。或许是夜色太美好,或许是一直隐藏的颠簸的心情一下子得到了释放,我几乎是立刻接受了这个机会。

一年之后的今天,我刚刚正式从Oracle离职,即将加入SAP。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做决定的时候觉得很纠结。但是回头再看,我感谢这个偶然让我有机会审视自己,开始有新的期待。

之所以回忆开头,是希望提醒自己我是从哪里开始的,这样才能把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做一个清楚的对比。比如现在我坐在飞机上愿意认真的写一篇总结,是因为感受到了小伙伴们总结分享的玫瑰余香。这对只会敲键盘码代码的工科屌丝来说,大概算是一字一句的进步。

 

二、作为菜鸟设计师的总结

1. 「小」事情和「大」事情

当学生的时候,我常常在面试的时候说许多非常理想的话,「作为体验设计师我的目标是解决用户可能遇到的任何问题,给他们带来美的感受和愉悦的心情」。如果你问我,你想解决什么问题,我脑海里会浮现儿童教育、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如果问我,你要怎样保证给用户带来愉悦?各种或活泼酷炫、或清醒可爱的界面充斥我的脑海。

当了一年的设计师,我做的事情越来越小了,可是我觉得我离设计越来越近了。因为我发现再简单的结果也不是显而易见的设计出来的,事实上,这背后有对商业需求和体验需求的平衡,对技术能力和局限的正确认识,同时需要和所有其他产品保持一致的交互方式和视觉形式。比如我在设计「相对时间」显示方法的时候,发现service activity需要显示「5s ago」,但是对于sales,可能只需要显示「today」。到了supply chain,可能就要求必须显示精确的时间。同一个设计要用到100个场景里,这并不是一道美术题,而是一道逻辑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许多设计其实是在做一次尽量完整的分类讨论,先根据大目标去发现各种躲猫猫的使用场景,再把这些使用方式整合求交集。但是尽管如此,往往最后的结果还是要求同存异的。这道题一点也不色彩丰富,只能让你低头看时间的时候,缩短仅仅1s的反应时间。可是正是这样的一件件小事,构建了一个完整用户体验。

于是虽然我仍然想要做「大」事情,但是我学会尊重每一件「小」事情。因为他们不是路边的小石子,他们是摩天大厦的基石。可是如果一直沉浸在磨石子,就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这次脱离,才让我有机会以新的视角重新回头看,才有恍然大悟的感叹。于是提醒自己其实一叶障目是这么容易的事情。但是也反思,如果设计师之间花一些时间来做足够的设计交流,boss能够多花时间给大家画画完整的蓝图,是不是我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2. 不要争执要沟通

这一年做的最多的事情应该就是在和PM和Dev不断斗智斗勇的国产武装剧。总结原因大概就是无论是谁,无论他的身份,都会想要在设计上发表点意见。最开始的几个月我常常吐槽反复变更的需求以及永无止境的质疑。我也常常使用各种蜿蜒曲折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设计,后来渐渐的变得无心争执,我知道,这样都是不对的。

转折发生在一次UX、PM、Dev的大会,当时大家就如何更好更改我们的首页争得天昏地暗。设计组已经基于原来的需求做过两次设计更改了,可是PM还是说我觉得你们应该把所有的app图标放在外面,不应该合在一起。Dev也表示不能把应用都整合在一个文件夹里。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因为大家对旧系统有很多依赖,对于新的更改自然就有抵触情绪。但是这场长达8个小时的讨论用事实证明,大家都很期待看到新的设计,只是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挖掘PM的内心,我们发现他们只是希望所有的app都能很容易被发现,而Dev表示虽然在首页创造层级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的设计只是虚拟一个层级,那是完全可以的。

这也让我发现,在设计里有争执其实是好的事情,说明大家在思考。设计师作为一个提出解决方案的人,原本就该听取八方意见,然后做自我整合。每一次的修改,都让我们越来越接近最合适的结果。这让我对于倾听和理解的过程更有耐心,开始不断寻找和探究沟通的方式。现在使用最多的句子是「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让我们一起换个角度来想一想……」或者「请给我一点时间,来总结一下我们的观点」。这样,每次新的发现带来的就不会是厌烦,而是「原来如此」的满足感。

寻找沟通方式的过程感觉更像是和自己作斗争的过程,我常常感觉自己「臭不要脸」。我一直奉行的准则是越是有矛盾越要当下解决。虽然现在多了很多耐心来给自己和大家多一点思考的空间,但也坚决不会拖过3天。和别人说开的过程一开始总感觉有点尴尬,后来学会使用「我想和你们再讨论其他可能性」开头,紧绷感少了许多。毕竟,我们不是要争论对错,只是在「讨论可能性」。

我也开始学习把不同方式的好处坏处写出来,再写下来为什么,过一天,重新来看,常常也会发现自己很多的思想偏差,再更改「为什么」。可怕的是,当我回头浏览自己的思考过程,我发现当我觉得PM和Dev在自己的逻辑里出不来的时候,我自己其实也被束缚在了自己的逻辑里。所以我理解他们会不断变化,因为我也会不断变化,因为我们在思考。即使我们绕了一个圈回到了原来的设计,并不是什么也没变,这个空心的圆有了实心的支撑。我变得喜欢变化了。

 

3. 不是「我」的风格,是「我们」的风格

刚毕业的时候,我的内心有很多小骄傲,比如我觉得我是有自己的设计风格的。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做很多创新的项目,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很多放飞,这里要感谢我的前老板对我天马行空的想法的放任。后来做真正的产品线的时候,我却受到了很多的质疑,因为我常常想跳出我们的模板做一些改进。我自己觉得是在帮助我们的系统越来越好,但是事实证明这条路只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

为什么呢?于是我开始换位思考,如果我是PM,如果我是Dev,一定会说,都把我们的限制告诉Designer了呀,为什么她还是总想要做别的?这时候我才明白,我不再是一个自由的设计师,这条产品线上需要的也不是一个带着「我」的设计师,他需要的是一个能顺利融入「我们」的风格的人,能够理解规则,遵守规则,把事情快速有效地做出来。

仔细想想,我们不到10个设计师的部们在支持3000多个程序员。这样复杂的系统,是怎样成功运作的呢?我觉得就像乐高积木一样,每个人负责一个非常小的block,这些相同的block通过不一样的排列组合完成了一个复杂的积木。这里面积木之间相互链接的规则是已经定好的,如果要改,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改变的代价太大,所以只要能快速有效的完成任务,很多次要的事情都会被牺牲。在「这是我们的规则」背后,是一场巨大的权衡游戏。这个时候,个性是不被需要的,理解和执行才会被褒奖。理解规则,才能学会自由控制自己的棱角。

只是我也会想,有没有一种更灵活的方式是既包容了「我」的个性,又能由此而更能丰富完整地展现「我们」的呢?毕竟作为设计师的理想,依然是希望有机会,「我」和「我们」能创造和引领改变。

 

三、写在后面的话

我的心里还有很多很多的问号等着新的契机来解开。但是从Oracle开始我的设计旅程,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因为许多友善的同事们在支持帮助我,让我这懵头懵脑的人过的开开心心舒舒服服。未来有许多不确定,正如前文一开就引用的 「往前走的路总是无可凭借」,但是每次停下来回头看看身边的美好,就会有了走在变化的路上的勇气。

illustrator

谢谢8岁的Luna Yang小朋友为本文画封面和插图,谢谢她提醒我们始终对生活、对设计充满想象、天真与爱!

Xuan的文字总是一如既往的诗意和正能量,让人对设计充满希望。希望这篇总结对大家有所启发。

 

 

UXminion公众账号:
uxminion-2dcode

 

 

顶部图片来源:pp.163.com
==========================================================================================

不知不觉UXRen社区官网已经两岁了, 在这里小编要感谢那么一如既往支持本站的油茶人。

UXRen.cn欢迎油茶人投稿,提供有价值的资讯、线索、点子及建议。

邮箱:contact@13tech.com.cn

注明:本站内容及数据部分来自互联网及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UXRen社区发布文章均来自UXRen会员原创、成员投稿、活动笔记、翻译组原创或者授权文章,部分文章为转载内容,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添加qq:497027206(小编Tracy),感谢支持。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