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评:可穿戴设备是鸡肋吗?

samsung-not-cool

新年伊始,可穿戴设备已经从全球各大电子展上火到了实体零售店,越来越常见地出现在人们的身上,相关的一些概念股也越炒越高。笔者去年购买了一只记录运动和睡眠质量的智能腕带,最近发现朋友接二连三地出现在“腕带好友目录”中,大家可以通过腕带的记录一起分享自己的运动经历、饮食心得。不过,可穿戴设备要从小众走向大众,可能仍需时日。

 

首先,笔者个人感觉还不够实用贴心。

拿智能腕带来说,人体行为的识别还不十分准确,躺着不动也可能被识别为睡眠状态,摇一摇手腕也可能被误认为是正在行走。此外,腕带模式的调整和数据的传输都要通过手机APP来操作,并不是非常方便。刚开始新鲜了一阵子,久而久之,觉得功能有些鸡肋,智能腕带就被束之高阁了。也有一些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的用户表示,受制于电池续航能力和屏幕尺寸等因素,这些穿戴智能产品的功能有限,还有人抱怨“用智能眼镜拍照听起来很酷,但是太重,戴着真的不方便”。

从市场反应来看,一些可穿戴设备也遭遇了“概念火、市场热、出货少”的尴尬。某大牌智能手表被曝每天销量仅为几百只,仍未赢得主流市场青睐。价格高、功能有限,且返修率高等因素都阻碍了市场扩大。不可否认的是,把“科技穿戴在身上”的概念吸引力十足,并且已经成为企业进入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必争之地。如何让这一场很大程度上由尝鲜者掀起的热潮,真正地火起来、持续地火下去?笔者认为,首先外观上要求美观,与人的着装审美和谐一致。有消费者曾说,“戴着智能眼镜出现在公众场合让我觉得自己有点傻”。智能穿戴设备不该显得太突兀另类,如果一个智能腕带能像一个镯子一样美丽,肯定让人有更多穿戴的意愿。

 

同时,技术提升仍是这类设备发展的关键。

智能腕带对运动睡眠的检测能不能更精确?智能眼镜能不能在不妨碍驾驶视线的情况下进行导航?在对现有功能完善的基础上,更应发掘更多用户需求点,将注意力放到解决用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来,比如医疗功能、报警功能等,只有创造颠覆性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才能不沦为“鸡肋”。同时,在锤炼技术过程中,更应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比如借助语音技术进行人机交互,不需要依赖智能手机就能操控可穿戴智能设备,使用更便捷简单。比如更轻便,才能与人体行为更加协同。总之,技术提升才能让此类设备更完美地融合到生活中。

 

最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还依仗一个更完整产业环境的建立。

这个环境包括应用软件的支撑。目前此类设备的应用软件数量少,同质化严重、创意不足。这也是智能手机发展初期曾经遇到的问题,直至人性化的应用才带来了智能手机的繁荣。同时,这一环境还包括其他产业领域的支撑。比如目前不少科技公司正在研发高科技隐形眼镜,就有非常实际的市场需求,但技术成熟后还需要能够在医疗市场“落地”。找到更多这样的商业“着陆点”,可穿戴设备才能走得更稳。

 

信息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jiadian/2014-02/07/c_126092676.htm《人民日报》

图片来源:http://cdn-static.cnet.co.uk/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