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盐进化论

作者:Duke(用盐新人,心智老司机)

 

知乎上有过一个提问,「初级的用研人员和中高级的用研的主要区别点在哪?」

回答的用户并不多,极为有趣儿的是所有答案都会提到「项目」进行时的视角和应用。答案似乎都不意外,「经验」确实是一个分水岭,更多实战中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帮助从业者更为从容地完成工作。只是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类问题,初级的用研人员和中高级的用研在心态上是否会有区别?遇到的质疑是否又有区别?

在此特别感谢 Baozhu 的「用研六问」调研和各位用研从业同学基于问题的分享。

  1. 作为用盐,请用一句话总结你的岗位定义。
  2. 作为用盐,除了方法和经验,你觉得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3. 作为用盐,你在企业内(或服务甲方)被认可最多的是什么?
  4. 作为用盐,你在企业中(或服务甲方)被质疑最多的是什么?
  5. 作为用盐,你自我认为你做的对产品(或甲方)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是什么?
  6. 作为用盐,你真的会一直坚持做用盐么?为什么?

 

一、用研生存现状

「作为用盐,请用一句话总结你的岗位定义」,这是一道面试中常见的题目,当然并不一定是一道送分题。

当我们探索一个新的事物或者接触一个新的概念时,最初好奇的往往就是「是什么」的问题,而当我们深入其中常常自问的往往也是「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在这次「用研六问」的回答中,我们就会发现从业者随着工作年限和经验的积累,有着不同的定义方式。

(图1)1-3 年词云

(图2)5 年以上词云

在这些关于定义的回答中,存在着三种不同心态的从业者:

  1. 乐观的理想主义者,在解决一个又一个产品需求中获得快乐;
  2. 悲观的现实主义者,在公司似乎得不到太多重视,努力证明存在价值的同时面对没有太多变化的需求产生倦怠;
  3. 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开始认为用研并不该是一个单纯被岗位职责定义的职业。

不可否认这些心态或者定义的背后除了用研者接触伊始所带有的初心外,还有在企业中(或服务甲方)评价的影响。

比如,在这次参与调研的 47 位同学中,无论工作多久的从业者他们都会面对类似的困境:

 1.1 结果落地(18 位)

这恐怕是一些用研同学最为尴尬的现状,原因可能有两点:

  1. 用研同学对于推动落地的意识是否足够强,很多时候梳理了很多的用户反馈,总结了一些问题点,但却止步于挖掘本身,并没有从问题点到落地,落地反馈的推动和追踪;
  2. 提升用户体验并非只是一个岗位的事情,但在从业者的反馈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家时常会遇到诸如「这个问题对于 KPI 的影响有多大」的质疑,这其实就是和身边的环境有些许关系了。
1.2 数据样本(16 位)

在大数据时代,定性调研的样本数据量也往往是用研同学最容易被质疑的问题:「样本量够么」,「用户代表性强么」,「我们的目标人群是他们么」…

面对这样的质疑,除了祭出 Nielsen 大法外,我们不妨可以尝试在访谈的过程中邀请需求方一起参与,在报告中说明选择用户的配比情况等方式。

1.3 研究必要性(6 位)

关于「研究必要性」这类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用研的价值本身没有得到认同,而非真的是因为费时费钱造成的。

1.4 其他

eg,PPT 不够美观,UI 能力是短板(是我,是我…是…我)

看到这里,不知道刚入职或者打算跳坑的小伙伴是不是有些犹豫了(不过,看到用研同学都面对过这些质疑,笔者倒是淡定了好多:-D)。

事实上真实的用研工作并不是完全处于这样「水深火热」之中的,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参与调研的用研从业者在实际工作中被认可最多的事情。

(图3)

这样看来,被质疑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正如同我们被需要一样。那我们该如何消除需求方的顾虑呢?除去一些企业基因的可能影响外,更重要的还是需要我们去考量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体验自身价值和提升用研能力。

 

二、用研进化参考

在 「2017 用户体验行业调查报告」中有一个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调研,受访的从业者认为保持核心竞争力需要的技能包括:用户体验、沟通能力、设计表达、团队合作以及美学。

针对用研从业者,我们也有类似的一项调查,其中占比最高的能力便是:沟通能力

(图4)

在我刚入行的时候也曾经看过如上图类似的能力图形,当时最大的感觉是,难道用研是一个天赋活儿?沟通、洞察、同理心,除去这些名词,是否会有学习进化的可能?成长路径又是什么呢?

笔者尝试将不同阶段用研人认为的价值转化为了打怪升级的三个阶段(注:从业年限与阶段之间非因果关系):

2.1 看山是山

以用户为初心,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解决具体项目。

这可以看做是在方法上的专业,这也是从业人员被认可最多的地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用户调研中任何不考虑需求的方法都是在炫技,不以改善业务为目的的调研都是在吹水。

以很多小伙伴在「价值」题目中都提到的「用户画像」为例,针对这一概念,不同部门根据目的会有不同的方法。大数据部门的画像是一个将用户特征「拆开」的过程,正如我们说的千人千面,其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性化的推荐;而在产品设计部门,如果想要基于用户需求场景体验来进行设计规划,那么以一个人的画像代表一群人帮助产品方理解用户会更直接一些,这样的画像则是一个把用户特征「聚合」的过程。如果不能正确的区分不同的目的,只是一味地根据「教程」进行画像操作,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2.2 看山不是山

以用户为起点,洞察挖掘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在这一阶段的用研获得价值感的来源不仅仅是运用合适的方法去完成需求方任务,更多的是剖析需求和挖掘用户,寻找到更为合适的答案。比如在调研中就有一条很有意思的反馈,「改变了产品经理对产品最初的设计想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日常中一定要改变需求方最初想法,而是说用研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性,主动去和设计师以及需求方去沟通需求,分辨需求的本质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这个时候的用研可能着重需要提升的便是之前所提到的沟通力、洞察力和同理心,自发地去基于产品业务去挖掘用户特征,从而寻找到提升体验的可能。

2.3 看山还是山

以用户为中心,把需求转化为决策方向,落地驱动创新。

这个可能看似简单,和最初的阶段类似。但对于笔者来说,可能存在一个需要历练的过程:如何把研究到的结果更好的落地。或者说这可能便是对于行业本身的专业。

在 8 年以上用研从业者的回答中,关于价值感的问题更多的是「发现方向并扎实落地」这样的答案。其实从前面的调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用研被质疑大多来自于「用研价值」的体验,而在被认可的问题中也是围绕「帮助需求方解决了他们想去解决却未实现的问题」。在这一阶段的用研,可能最重要的能力是前瞻力和执行力,能够从需求方的问题中看到企业甚至行业的需求,通过研究把需求转化成可行的方向,最终实现落地并反馈。

说了这么多,用研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需要不断进化的过程,在其中可能会遇到质疑,也可能会成就感爆棚,但在笔者看来终究是一个有趣儿的旅程。

同样也希望大家,升级愉快。

再次感谢参与调研的 47 位同学。

baozhu说要补一句:为依然坚守在用盐岗位的老兵,点赞!

 

 


推荐阅读

【视频课】8课时掌握用户角色/用户画像方法
作为用户研究的你,怎么做不掉价儿?
埃森哲设计思维成就价值创新:从“外在美”到“内在美”
【视频课】用研新人的成长捷径
3分钟带你了解网易用研

 

1 条回复

  1. 头像 弗里达卡的老帽子说道:

    最后一项升级技能是推送落地,智能点赞了!
    前期的方法论阶段和用户需求洞察阶段,进阶到推动落地,可以说是一个用研的职业瓶颈口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