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Ren译#44】为啥用户体验设计师应该用Idioms(惯例),而不用Metaphors(隐喻)

metaphors-design-00

界面隐喻,例如在图形用户界面中常见的经典的桌面隐喻,利用用户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已有的知识去提升软件的易学性。这意味着用户可以立刻理解如何与元素互动,并且知道在用户界面中有哪些可能的操作能达到他们的目标。虽然隐喻通过让用户利用直觉去理解如何完成任务,从而改善界面的用户体验,但这些界面范式在一个不断且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中仍然面临着挑战。为了战胜这些挑战,用户体验领域应该将他们的注意力更多的转向界面惯例。

我们很多人能想起在学校中学习辨别隐喻和惯例。

语言学上,它们都是短语,用来描述在字面上不相关但传达相同含义的物体或动作。关键的区别是,隐喻与它们所代表的字面意义拥有同样的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

  • 隐喻是直观的,比如“设置场景”。这意味着即使你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隐喻,你依然可以凭着脑力立即从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推出它的含义。
  • 惯例如”这很酷(That’s cool)”,却不同。它与它所指的东西并不共享相同的含义——低温与被接纳、给人印象深刻、或有吸引力又有什么关系呢?因此,惯例需要用户先有意识地去学习它的含义。

那么当你大可以原原本本地说你想说的,使用比喻类的语言去交流的意义何在?为啥要拐弯抹角?因为常常字面含义是复杂的,需要花时间和努力去解释,而且可能要求听众拥有专业知识才能理解。使用诸如隐喻和惯例这样的符号来传达信息可以快速简化你想要说的东西,并使交流发生在相对抽象的层次上,但不一定需要知晓专业知识。

相同的原理也适用在图形化隐喻和惯例中。并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被认为是直观的用户界面设计的关键。以电子化的方式去完成最简单的任务,过去也是个仅限于技术专家的领域,因为当时命令行界面盛行,它(命令行界面)要求使用者既要牢记所有可能的与对话界面的交互,又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去理解在有限的系统反馈下动作的效果。

然而,当图形化用户界面出现后,个人电脑的使用广泛地拓展到了几乎每个人。通过将复杂而专业的领域知识映射至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即直接操作物理世界对象的图形化表征,并利用这点向用户说明界面的功能。

通过将使用系统所需要的知识从用户的头脑中抽取出来,放到他们周围的世界中,这一开创性的发展让普罗大众也可以使用专业技术领域的东西。这样允许用户利用对事物的自然认知,如空间觉知,而不是记忆信息这样不自然行为去理解系统。事实上,最初Apple Macintosh的成功大部分归功于它的桌面隐喻。它利用了用户已有的对办公室布局的知识和惯例,通过使用办公室物体的隐喻化表征,让用户可以凭直觉去弄清楚如何完成任务。

这些对隐喻的赞扬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那些经常被作为成功的隐喻而得到强调的界面特性实际上并不是隐喻——它们是idioms。对某些没有使用过鼠标、滚动条、关闭对话框、或超链接的人来说,它们一点都不直观,因为在真实世界里它们并没有对应物。类似地,如果你想想iPad或其它平板设备的推出,对于一个之前从未使用过多点触控设备的人来说,他不会自发地想到快速点击两下可以放大内容,这对于他来说不是一件显然易见的事,我们在阅读报纸时不会为了更好阅读去快速点击两下,而是把它拿近。但是,人们一旦习得了这种惯例,只要这些惯例足够好,他们就很少需要重新学习,即便有的话。

隐喻也是这样(指隐喻在第一次习得后也基本不用再学习了),你可能会指出为什么要争论惯例对用户体验设计比隐喻更好呢?

 

待发明惯例比待发现的隐喻多

因为隐喻赖于事先存在的知识和真实世界的对应物,因此用户体验设计师需从一个有限的物体和行为的集合中做选择并创作隐喻。相反,惯例没有这样的限制。因为惯例是通过纯粹的发明和共同使用而存在的。这意味着用户体验设计师能创造尽可能多他们想要的,制作任何他们想做的惯例。因为界面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探索未来交互的可能性上,这样的自由至关重要的。

 

隐喻有事先确定的功能——惯例能不断发展和适应

顽固地坚持可利用的有限隐喻意味着,UI设计师需要固着于相应功能的有限范围。尽管,这对少数任务的简单应用是可接受的,如不著名的iBeer应用。但是当应用在复杂性上增长并超出隐喻的范围后,隐喻就远远不能胜任了。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个人电脑的文件管理系统。当用户仅有少数文件时,隐喻是起作用的。但是一旦系统变得复杂,隐喻就彻底奔溃了。你有曾经看过物理文件柜有内嵌10套的文件夹么?而在个人电脑中,这种情况太少则不正常。

另一方面,当一个产品成长时,它的用户界面设计也在持续地迭代提升。采用惯例做法的交互元素可以根据成功与否来决定是存是废,同时保持惯例的原始本质,并且不损害整体的用户体验。电脑鼠标和滚动条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对应物,它们的核心功能被分别很好地转移到触控板和无限滚轴中。

 

隐喻可能造成错误的用户预期,并具有文化特异性

当用户体验设计师使用隐喻时,他们通常会依赖自己对用户的假设和期待,而没有考虑人们可能有的社会和文化偏见。例如,白色在世界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含义;一张牛的图标在美国和印度会激发不同的联想。还有,用户对UI在多大程度上符合隐喻也持有不同的信念。当你有多个存储驱动器连接电脑,并且仅有一个垃圾筐在你桌面上(顺便说下,谁把垃圾箱放在他们桌面的上面),难道你不会认为这是你所有文档的垃圾筐吗?但是,由于惯例最初是在它们的使用情景下习得的,它们不存在同样的预先偏见和期望。

 

隐喻使用假设“物体世界”就是机械时代,但现在是2014

当你查看时间时,你会想在模拟腕表还是在手机上看?当我说“复制和粘贴”时,你会想象出一个影印机加纸胶水,还是Ctrl/cmd + C 和Ctrl/cmd + V?你认为今天还有多少初中生,当他们在保存word文档时知道磁盘是什么?

技术使用者人群正在不断地变成伴随个人电脑、手机和web应用而成长的人群。当跟朋友打电话时,哪一种方式更有意义并且更有效率呢:在隐喻性质的通讯簿app中输入姓名以按字母顺序搜索,还是点击朋友的照片来打电话?仅因为某些物体或行为在物理世界存在,并不意味着他们应该更容易且更合理地转移到数字世界。技术为用户利用界面完成的事情提供了多得多的力量和可能性。固守物理世界的隐喻将用户界面的功能锚定和限制在了物理世界的功能上。

人类大脑拥有令人惊叹的能力去学习不同的动作和记忆不同事物来完成任务。这种能力甚至超过推理和联想的能力。

这并不是说,界面惯例应该完全取代界面隐喻。隐喻在激发情感想象上具有强大力量,如通过品牌推广,吸引注意力,和与技术交互时创造熟悉感。还有,隐喻有已存在在用户头脑中的优势,而惯例仅在它们创立后,并在许多用户间共享,在不同界面中使用后才能成为惯例。

因而,对用户体验设计人员的挑战不仅在拥有创造性的思维去发明惯例,更重要的是坚持一些核心原则,从而确保惯例是为用户服务,而非仅有对设计师的便利。

这些原则包括:

  • 一致性:避免在不同的UI界面、模型、应用和系统中,将不同的惯例含义赋予同样的物体或动作。惯例在外观和行为层面的一致性会维持熟悉感和用户预期。
  • 可辨别性:当惯例容易记住,并能和其他用户界面对象和动作明显区别时,惯例是成功的。
  • 可学习性:“所有的惯例都需要学习,但好的惯例只需要学习一次”,在满足可辨别性时不要将惯例过度复杂化,因为用户可能学不会它是怎么用的。
  • 效率性:大多数的时间里,用户对理解界面不感兴趣,它的运作机制是怎样的?用户界面是如何概念化的?人们只想把自己的事做完。确保惯例可以帮用户快速并非常轻易的完成他们想做的事情。

关键是要知道在界面设计中何时使用惯例,何时适用隐喻。他们各有长处:隐喻相对可靠并稳定,并且已经证明它对刚接触个人电脑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入门。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经典的隐喻逐渐变成过去的古老谜题,软盘或名片架(都是古老的东西了)就是例子。这种停滞要求用户界面设计越来越多地采纳惯例,惯例的力量也正在于它的流变性和对不断进化的现代文化的适应力。

 

译者:Kong;审校:阿东;发布日期:EB 17, 2014
原文作者:We Are Ignition
原文链接:https://medium.com/@weareignition/why-ux-designers-should-use-idioms-rather-than-metaphors-f0e4718f4960
顶部图片来源:http://media-cache-ak0.pinimg.com
版权所有:UXRen翻译组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