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Ren译#56】Google+你好,Google+再见

goodbye-googleplus-00

译者补充:

原文作者Chris Messina(克里斯•梅西纳),于 2009 年加入 Google,初时担任 Google+ 开发人员倡导者,后来在 2012 年转职为 UX 设计师,期间他为 Google 创立了 Google Developers 这个品牌和网站,后来则为 Google+ 设计和改善网站的外观。最后于2013年离开Google。
(人物简介来源于engadge中国版)

 

Google+简介:

是Google推出的SNS社交网站,目的为是为了让Google在线资产在日常生活中更普及,同时为了整合Google的在线产品,以此作为完整社交网的基础。

Google+分别指向信息串、相片、社交圈、个人数据等服务。中国内地用户初期登录Google+仅能通过修改hosts,后来中国政府宣布2011年9月20日起永久性屏蔽Google+。目前内地用户登录方式均需翻墙。

 

作者前言:

自从我离开谷歌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准确来讲应该有450天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却又离开了;去了两趟巴黎旅游。我离婚了,又开始了另外一段婚姻;我还成为了一名的继父。而现在呢,我正着手创办一家新的公司(细节方面待定)。Blablabla…

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我经历了好多好多事儿。而在我离开谷歌的这段时间里,Google+那约有3000人的团队又都做了什么?

虽然这篇文章内容涉及到Google+项目的过去、现状和未来。但我想先从我最近犯的一个很愚蠢的错误开始讲起。

 

我~~犯错了

我需要发表一个公开声明:我错了。

我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大做文章,我甚至在Twitter上当着六万八千多粉丝吐槽Google+的一个小BUG。当时我认为像QA这么重要的工作他们都放弃了,是不是想连整个Google+都打算不要了。

(译者补充:QA–Quality Assurance,质量保证/质量审核。是每款谷歌产品发布前的重要步骤)

事实上事情并不是我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而我却只是揪着一些小BUG大做文章。比如像Better BCC extension(译者补充:一款让用户更便捷地在Gmail中回复邮件的的插件)的插件对系统运行的干扰这类问题只要升级一下插件就行了。我却拿出来提及。显然整个问题上我有点小题大做了。我郑重向我曾经在谷歌的同事:Ade和Paul道歉认错。

 

但是Google+到底怎么了?

当时我在推特上吐槽,也可能只是因为对Google+的现状还是比较在意,想发泄一下罢了。但我还是得用一种比较严肃的态度看待最近困扰我的问题:Google+到底怎么了?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David Besbris趟在彩球池中)

但是David Besbris(译者补充:Vic Gundotra-Google+印裔高级副总裁的继位者,也是现任Google+的高级经理)在Rceode的采访中称:“一切如常!我们队Google+项目的进展很满意。“什么详情都没有透露。

但是他的采访中有一段很有亮点:“我们的用户觉得,Google+是一项让他们感兴趣的社交网络项目。”这有点像是反讽他们自己的团队,显然他们最近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我不确定如果他们内部主要是担心自身发展问题呢,还是在担心像Facebook,Snapchat或者Pinterest这类对手多一点。

他们是否有计划去规划google+的新功能?显然目前我还没办法从他们在10月9日发布的新功能“Polls”中推断出来(译者补充:Google+上的投票功能,在我担任交互设计师的时候花了一年半的设计出来)。

此外,如果你单纯地从2014年各大社交网站IOS端版本发布统计来看。你能发现Google+和Hangouts lag的发布频率是远远低于其他同类产品的。(Whatapp官方解释到是因为被Facebook收购的原因,内部调整导致版本更新缓慢。)

(译者补充:Hangouts即环聊,是Google+用于多人聊天功能。类似Facebook的Messenger)

下面是2014年各大社交网络(包括外置的群聊工具)移动端版本发布情况:

google+-01

 

为什么我对Google+这么执着?

各位亲爱的读者,即使你认为我们推出了Google+这么一个产品是垃圾我也不会生气。当然了,除了我还有几个朋友也认为这个项目应该赶紧下线,然后他们就可以转到谷歌其他的项目工作或者跳槽。

但是为什么我还会这么在意呢?

其实就像当年相同的原因趋势我在2010年加入谷歌团队。未来的网民的数字ID(digital identity)不应该由一个公司来定义(指的是Facebook),我始终相信这个领域的良性竞争对消费者、或者创业公司甚至是对整个产业都是有好处的。谷歌依然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公司之一(除了苹果公司之外),在社交网络这个领域有机会来和 Facebook 一较高下—但是Google+已经输了。

我对Google+的问题在意的还不仅仅是失去社交网络市场这么简单。因为其中带来的利弊远远不能单从一个纯粹的社交网络角度来看待。它还会影响到整个互联网生态系统;比如会影响一个企业级的客户如何联网、如何获得网络访问权限的决策;也可能影响一般用户在APP或者移动设备的日常联系中采用那个公司的数字ID登录的问题。

(译者补充:Google+的失败,失去的不仅仅只是这个社交网络的用户那么简单。现在很多大互联网公司都是采用一个账户连接所有产品的策略,以便最大限度地把自家产品维系在一起。如果Google丢掉了Google+上的用户,在其他的产品上可能客户就不会使用Google+账号登陆,到时候产生的蝴蝶效应可就非同小可。)

如果你从长远看待,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个问题是如此重要。某些公司的服务和app已经跟用户的ID紧密地维系在一起,而在将来我们必将越来越离不开这些服务。而谷歌已经是这样子一个能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互联网公司。我相信Facebook也能做到。所以最基本的问题是我无法理解Google+为什么会在这么一个重要的节点上没能坚持下来。

 

数字ID

众所周知,我们所处的时代再也不是社交网络的黄金年代。 我们已经从鼠标+键盘过度到移动+触控设备时代,这使得我们可以随时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告诉小伙伴们我们在干什么。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沟通、去发布信息、或者去干些逼格很高的事儿。这不仅仅只是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现在很多小朋友的生活已经离不开Siri 和APP了。

而这一切是如此的顺理成章。

为什么控制数字ID如此重要?坦白来讲,因为我们一直拥有数字ID。数字ID是另外一个平台。一个个人上网设备的杀手级应用(即我们在越来越多的设备上留下我们的身份信息)。

数字ID能够适应更多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比如:better ads)(译者补充:是Facebook推出的收集客户在Facebook任何已登录的设备上产生的任何事件和数据,从而推送相关的应用的服务。有点类似国内微博、淘宝根据浏览记录推送感兴趣商品的逻辑。)、支付服务和商务服务、环境监控、沟通等应用服务。当今最让人兴奋的数字ID服务是能够抓取我们个人多年以来在网上积累的浏览痕迹跟历史记录。

 

关于个人隐私?呵呵呵…

在你撕心裂肺嘶吼你的个人“隐私”被泄露的时候,请稍微想一想:“隐私”是神马?

醒醒吧!

保护好个人隐私严格上讲不是阻止别人获取你的信息,当然也不是说阻止自己对自身信息的访问。“隐私”指的是一个人独处的能力,或者是在你不愿意的情况下不被窥视。其实不被打扰,这已经算是一种隐私了。但即使这样,也无停止大量有关于你的数据产生。

(译者补充:你的网页浏览记录;你在网页上的每一个点击;你QQ的每一次登录等等行为,或者称之为事件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所以在隐私这个问题上,人们的期望值已经改变(或者说被改变)。请问:如果给你很多很多的好处,来换取你的被监视权,你会怎么做?或者说你最愿意被谁监视?你会让监视你的人知道你最喜欢的东西么?你最信任的是谁?

以上情况,才是所谓的“隐私”忽略掉的、但却让我们进退两难的地方。

关于数据和隐私,往积极的角度看。其实你可以把现在各家互联网公司看成你的“数据银行(隐私银行)”。这其实是完全合乎常理。最终这些公司拥有我更多的数据,并加以分析,推出更个性化的服务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快捷,也让我有越来越好的生活体验。这何乐而不为呢?

但我也需要对我的数据慎重看待。像cloud,dropbox或者backup的使用条款,听起来貌似不为盈利为目的,但实际他们上掩盖了这些服务的真实目的。他们必须说清楚:他们需要像我这种人更多的信息,以便推出更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更个性化的服务。备份用户的信息绝对不是一时儿戏,这只是策略上的需要。

事实上,无论我们乐不乐意,我们一直在被追踪。使用一个浏览器或者使用一个app-后面有一堆公司正在收集你每一个点击、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在网上发生的事件。有些时候他们把收集来的数据隐藏起来并设定一些访问权限。这可能会让你在心理上觉得很放心。但这也意味着你也很难访问到自己的信息,同时你的信息也无法反馈给你信任的机构。坦白地说:大多数这类公司(尤其是广告趋向型)其实不是很在意你隐藏的这些数据,因为他们还有更多的手段去查看你的隐私。比起通过复杂的措施去保护你的信息,大部分应用更倾向于直接把你的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

就一个人而言,你的数据只是百万进制中的一个舍入误差。但只要你长时间集聚了大量的数据,那它们就有巨大的价值。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称之为“数据资本“。如果你担心自己的数据像钱那样被消耗掉,那你可能需要考虑到底什么是“隐私”?以及当你的数据被获取之后你要怎么索取赔偿?

 

那么,跟Google+有何关系呢?

作为互联网大牛的代表,Facebook,Apple,和Google(在某些方面上还有Amazon)都在比谁更了解你。Facebook在处理用户隐私上做事比较透明,通过privacy basics为客户解释他们保护隐私的工作,并且一直在优化条款和政策,协助用户了解 Facebook 的运作方式及如何控制您的数据。(译者补充:相关页面查看需要翻墙)。苹果最近也展现出积极的一面承诺保护用户隐私(译者补充:但是他们主要靠硬件赚钱,所以通过利用用户数据推广告推广不像他们风格~~呵呵而不是广告)。尽管在谷歌的系统设定和安全性能有显著的提升,但在这方面的措施相比其他的公司显得有点儿格格不入。如果Google+想成为行业的模范,则必须按照常理出牌。

根据我的观点,大多数人会觉得Google+像是一个新闻发布器,或者类似Facebook-lite的东西(译者补充:精简版的Facebook,其基本的社交功能被保留,去除大量广告&游戏之类的附加服务:http://lite.facebook.com。但是目前部分地区用户登录后地址还是被指向回Facebook原地址。)当然,还有照片和视频聊天服务。死忠用户会使用google+,主要在于他们熟悉的兴趣圈子,但是极少数用户使用google+是因为这里积累了他们自己的数据,了解他们的偏好,以及在这里能找到其他朋友,看到朋友对自己的评价。

其实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个世界需要另外一个Facebook?像Google+这么好的收集用户数据的机会,难道谷歌只是想用来给自己的广告增加收益么?为什么Google+这个可能10倍扩大人际沟通的项目没有成为谷歌的顶尖产品之一?为什么这个项目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交网络,却没人思考它怎样才能够掌控人们未来5到10年的线上生活?还有,Google+要怎样才能提供更好的、更有趣的、更丰富、更个性化的社交服务,去驱使用户通过使用Google+上载更多的数据?谷歌为什么在04季度调整了他们在社交网络上对数字身份的策略?

可能我不想承认我在一些将会变成无关紧要的项目上足足花了3年半的时间工作。尽管Google+明确了它的方向并简化了它的使命,但我认为我们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对google+的未来有过思考。现在我发现Google+迷茫了,它是如此的落后,还能追赶上其他对手吗?像一个简单的投票功能,Facebook在09年就推出,而Google+则是在5年后才跟上(为了这个投票功能Facebook有一个专门的APP,也不知道需要多久时间才会被山寨到Twitter?)google+的这种后知后觉如何能够赢得未来?

我的失望源于我我觉得Google能做得更好。像无人驾驶汽车、或者谷歌热气球网络计划都很棒。我也不想听那些什么所谓的外部竞争或者是政治因素所导致的理由。Larry (拉里佩奇:谷歌联合创始人)是个很棒的领袖,Sundar 也是(桑达尔•皮查伊:目前安卓和chrome的总裁)。并且我也知道他们在为广告、chrome、和安卓付出巨大的努力,他们能掌管巨大的资源。但是从Facebook手里丢掉数字ID的竞争力就是个巨大的失误。现在像Twitter还通过Digits在社交领域苦苦挣扎(译者补充:Twitter推出的方便用户登录的服务)。Google+应该怎样才能跟上节奏?它有跟上过节奏么?(Google+做的远远不够。)

Google+还有一个比较合适的存在理由么?或者可能仅仅只是用来收集数据而存在?

 

丢失的机会

我还记得早期的Emerald Sea(翡翠海:早期Google+的项目代号)。也是Google Me这个名字的前身。其实我听喜欢这个名字的。不为了什么就是喜欢。但是可能是因为:just google me and I’ll be there这句话比较有暗示性,Google Me理所当然地肩负维系谷歌产品族谱跟个性化服务的重任。就像那句口号:We’re going to be your trusted partner in cyberspace, and we’ll help you surface the right information to the people you choose, at the right time.(我们将成为你在网络世界的可信任的伙伴,我们将即使帮助你找到你想要找的信息)当时主旨的是以提升搜索为导向,而不是社交。

如果我想在Google上找到我妈妈的手机号码我就能马上找到,因为我妈妈已经通过她的Google账号把手机号码共享给了我。而且是我很轻松的就能搜索到。

Google is where I search for things and I should be able to find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my friends if they’ve shared it with me.
(在Google上我能找到所有朋友共享给我的有用的信息)

但是当它改名为Google+之后,项目的方向就转变了。现在,项目不仅仅是紧随Facebook的步伐,连产品名字的寓意都与BUZZ冲突(译者补充:Google Buzz的意义有冲突,之前Buzz是一款结合在Gmail里聊天服务,后来被结合到Google+里面之后流量有了巨大的增长,可参考文章)。

最郁闷的是如果因为某些原因项目失败了(很多Buzz的前员工也在担心这个)Google却可以假装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我的天!

从保守的角度看,Google+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项目。它什么都不是,它只不过是谷歌企图在社交领域企图复制Facebook的产品而已。当Facebook大胆地提出“想创造一个更开放,更互联的世界“的雄心的时候。Google+却在那里支支吾吾说”重新定义线上分享真实生活“。而谷歌那所谓的重新定义线上分享真实生活这个口号的解决方式仅仅是推出了个叫”朋友圈“的东西。(Circle,即Google+上的朋友圈)把大量有共同兴趣的人集结在一起。理念上是不错,只是实现的方法太笨拙了。

其实“朋友圈“跟”更好得保护隐私策略“没能激起用户的兴趣。事实上,在Facebook大幅修正他们家的隐私保护功能很久之后。Google+已经被剥离一些功能,减少某些产品对它的依赖。直到最近,我还是不知道Google+在干啥,更不用说想比Facebook做得更好。可能有些人说它广告变少了,页面更加简洁了,但是这也不足以成为它的优势。

Google Me当时的誓言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有点伤感:“We want to make Google better by including you, your relationships, and your interests.”(我们要创造一个包含你、你的亲人朋友社交,你的兴趣爱好的美好世界。)

从一个常规的社交网络的角度出发,谷歌错过了关键的机会去建立一个区别于facebook的供用户分享、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社交范例。致使它被Facebook远远地抛离。直至最终google+提供的也远远不够。

最近,google+团队又回到了消息的个性定制化服务。Google+有意将google的所有产品整合到一个账号中——在Eric Schmidt的任期结束之后,这种整合势在必行。

 

所以现在该咋办?

最近我在Google+上读到了一条让我振奋的消息,根据新版本的发布,我真的看到Google+的转变,就像当时Google+在最初发布时许过的承诺一样。消息的原文是:

You and over a billion others trust Google, and we don’t take this lightly. In fact we’ve focused on the user for over a decade: liberating data, working for an open Internet, and respecting people’s freedom to be who they want to be. We realize, however, that Google+ is a different kind of project, requiring a different kind of focus — on you. That’s why we’re giving you more ways to stay private or go public; more meaningful choices around your friends and your data; and more ways to let us know how we’re doing. All across Google.

数十亿的用户相信google,我们很看重用户的支持。事实上,我们一直以用户为中心:我们尊重用户身份的隐私,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保密或公开自己的身份;我们提供给用户以及朋友们更有意义的选择;我们提供给用户更加开放透明的互联网环境。

(译者补充:大致意思就是谷歌要提供更为开放的互联网环境,更尊重用户的隐私。)

Google+没有解决我提出的关于数据资本和隐私的问题。Ggoogle是可以让你设置广告偏好,但这种框架是完全错误的。不同于Pinterest让你展示自己,谷歌可以根据你以前的搜索记录,直接定位你喜好什么。这是谷歌对拥有的数据可以做的改善,谷歌拥有你的数据 –——谷歌相当于你的数据管家——从另外一个层面这样你可能会反过来你会更信任谷歌,而作为一个管家而更少地不会担心自己的“隐私”问题。虽然有些人会担心害怕,但是这将是一个大胆的,富有成效的,面向未来的方向。

谷歌的做法,变得更加以用户为中心。如果Google之后能以用户为中心,那我非常愿意让Google成为我的数据管家。

 

 

版权所有:UXRen翻译组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译者:藻藻(郑汉明)
审校:Lynn

 

原文作者:Chris Messina™
发布日期: Nov 28, 2014
原文链接:https://medium.com/@chrismessina/thoughts-on-google-8883844a9ca4
顶部图片来源:http://i2.cdn.turner.com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