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讨论集锦

ur-offline-02

目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月30日第1次用盐很咸-线下互助小组讨论

地点:北京东直门工体UKing Coffee
讨论点1:
  • 公司重视移动端产品,用户研究也给了相应的建议,领导点头,但是没有下文了,用研结果的落体难以推广
建议:
  1. 你确认老板的“点头”,有多少是真正的认可,还是“敷衍性”的说好,因为很多报告说着不疼不痒的话,很多看起来“正确”的观点,也没有什么可让老板说“不好”的东西,尤其是用研是新人,小女生的时候。所以你要确认老板是不是真正的“认可”。
  2. 有一个观点说“用研做一份漂亮的报告,让老板夸赞,是最容易的一件事情了。其实难,就难在怎么让你的同级部门也认同你的工作”。所以如果领导夸赞,你只是拿了个尚方宝剑,这代表你可以开始你的下一步行动了,而不是行动的结束。下一步,你应该想想怎么和产品沟通,把那些在会上不方便讨论的地方讨论透彻。知道他们的顾虑和困难,做出进一步的反应和调整。让每一个参与实施的相关利益方,都能从中获益,事情才可能要有“落地”的可能。
讨论点2:
  • 用研的常见问题:费力气做出结果,推不动,有挫败感怎么办?
建议:
  1. 用研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要找到自己ownership。在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体制可能略有不同。
    和PM分工,有些事情当承担承担,有些事情当放权放权。通常的痛苦都是因为产生了错位。由于无法“落地”问题导致的挫败,是该放权的时候不放权。通常没有价值感的时候,是该承担的时候没有承担。
    在前期产品方向模糊的情况下,用研要能够有前瞻性预测、设立课题、提出假设,甚至给出方案,供公司各层现骨干利益者讨论。往往产品周期在这个阶段下,产品大都还身兼数职在其他位于产品周期晚一点阶段的产品上,用研如果跟着产品扎堆在后期,为了某些可改可不改的体验问题,和产品较劲,其实还蛮浪费自己的能量的。这也是用研和PM之争总是有落败之感,因为用研你争错了位置。
  2. 另外一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假设用研放对了位置。“费力气做出结果,推不动”这个过程本来也是正常。越是有价值的东西,推起来越难,这就如同历史上每一次革命一样,你需要抱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必胜心态,但是有耐心的去努力。好的结果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抱有平常心的去争取,工作做到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有的时候不一定在这个项目上,可能因此把另外一个项目盘活,这都是可能的。反过来要问你:“你凭什么推得动?”你在推动上面做了什么努力吗?请以后拿着这些很努力尝试过的方法和过程,再进行讨论
在这次小组中,另讨论主题:
  1. 某移动互联网手机公司的项目团队结构,产品运营是如何代替用户研究
  2. 某用户体验咨询公司的发展和变迁,人才走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月7日第2次用盐很咸-线下互助小组讨论

地点:立水桥
讨论点1:
  • 现在的工作进展缓慢,我该怎么做计划?
建议:
  1. 需求空档期,正好是用户研究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研不是需要做才做,产品没有提出需求之前,不代表就没有研究需求。要提前做研究,主动发起研究课题。
  2. 用研要立足于产品,同时高于产品的现状。你要通过各种手段,去预测未来的走向,用户研究研究的是什么?最终服务于谁?你不是一个产生利润的部门,那公司设立你是为了什么?每一个岗位的设立,一定是为公司带来价值的,而且是和PM、测试是不一样的。你要结合公司的情况,把自己的价值明确出来,推广出去,这都是大家要去考虑的问题。
  3. 这件事情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可执行的办法,那就是多和自己的领导、旁级部门聊,聊他们的期望和需求,答案一定会渐渐浮现。找到定位和价值,计划自然容易给出。
讨论点2:
  • 做用研有时候做着做着就跟着产品随大流去了!
建议:
  1. 随大流说明自己还是没想清楚。我们无论做行业扫描、竞争品研究、用户访谈、产品需求设计,都是在去明确自己的那个核心是什么。按照20/80原则,一个产品20%是核心点,剩下的80%可以follow大部分其他同行的做法(美其名曰:遵从规范,或俗称:山寨)。我们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就是你的20%在哪里,怎么坚守。在设计、开发的不断平衡过程中,你把握住,被和谐掉的不是那20%。
  2. 找到20%(在实际中,可能会更少),就是找到初心。剩下的,你当用研在整个产品周期中的设计、开发各种迭代环节中,只要保持住“勿忘初心”,这是用研在团队中的价值之一。
讨论点3:
  • 当调研得到的数据与大数据不一样时,如何论证?
建议:
  1. 现在大家对大数据都产生了“迷信”,实际上就到某一个课题,具体到行为层面,很多公司的数据体系也不完善,甚至算法和公式都是错误的,他也在发展中,不要让他乱了自己的阵脚。
  2. 还是回到问题的本质,为了验证或者了解某一个现象,都需要什么数据?有没有这样的数据?取值是怎么取的?了解更多细节,你才知道这个“大数据”是否能为你所用。
  3. 调研的定量数据,通常最大的软肋是样本量的问题。当别人对样本量提出质疑时,绝对不单单是方法的问题,而是结论的问题。需要私下跟他沟通,为什么不认可这样的结论?他的经验是怎样?刨根问底,当leader拿数跟你说事的时候就不要再拿数跟他说,要跳出来看问题。
在这次小组中,另分享的主题:
  1. 某社交类互联网公司的用户研究是怎么做的
  2. 通讯行业某公司用户研究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月14日第3次用盐很咸-线下互助小组讨论

地点:酒仙桥
讨论点1:
  • 在产品初期,用研参与产品需求会议,产品讨论要做哪些功能,用研要如何在这个阶段发挥作用,感觉帮不上什么忙。
建议:
  • 建议A:
    要有心,记下来他们的争论点,以后可以辅助设计问卷,他们的争论代表了不同用户的观点,私下与他们交流。还可以用卡诺模型分析产品各功能。以前有个教育类产品的案例,产品经理都做过相关的调研,还是仍然不确定方向。用研做了很多走访,最大的贡献是阻止了产品往一个不通的方向走。
  • 建议B:
    这是需要积累的,方法论的东西,现在参与了讨论,在产品2.0时就能发挥作用了,因为了解了前因后果,目前对于菜鸟用研受限于经验和知识面,在这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大。所以积累的意思,是指研究领域要宽一些。例如如果你在做新闻产品的用研,可以研究传媒行业,传媒心理学,记者怎么写新闻报道,标题怎么起,为什么要这么写等,把这个行业已经定型的东西研究透;若要做新闻社交类产品的用研,可以去研究粉丝关系,要了解用户为什么要一起看新闻,是什么场景,这些用户是什么关系(朋友、亲子),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亲子教育,一起发泄),内容要有什么特点;若要做在新闻产品中做图片,要了解图片的发展史,为什么一张图胜过1000个字,要研究pinterest、花瓣、瀑布流这些;若要做摄影社区,要研究摄影师平时是怎么玩的,看看蜂鸟网站是怎么做的。
  • 建议C:
    可以使用MEC模型(方法目标链理论)分析产品属性。
讨论点2:
  • 客户端要改版,产品经理一定要做用户访谈,可以提供N名PM做支持。用研感觉不适合做访谈,PM坚持要做,不要求严谨的方法。目前担心运营提供的用户没有按照标准来,担心访谈的质量,不知道要不要做。
建议:
  1. 若是要挖掘下一代产品的方向,没有经过训练过的访谈者来执行访谈,效果一般不会太好。这对访谈者的个人素质要求特别高,能够从用户的回答中挖掘出需求背后的需求的背后的需求,并在当时就能追问。没有经过训练的产品经理做访谈,会带着很大的主观性,把挖掘变成了验证。每个人无非当把他们问到的事实,当做瞎子摸象里面的各个四肢,而且加深了“大象就是那个他摸到的部分”的印象。
  2. 若是考察用户对现有产品的态度,做验证,可以考虑使用焦点小组(群体访谈)。但对于PM来说,不了解群体动力学,不知道怎么把大家发动起来发表观点,往往变成了产品经理的独角戏,变成了群体的一对一访谈,甚至是群体的1对1的问卷调查,而不是群体讨论,从而会觉得焦点小组挖掘需求则会太浅,这是为什么目前为止,焦点小组背负了“不好用”和“过时”的恶名,在这种主持方式下,他们会发现用户说的通常不会超过他们想的。其实群体访谈对主持人和用户的要求更高,比一对一的访谈在准备、操作、经验上的要求更高。
  3. 就这个case而言,从积极的层面来看,由于客户端产品经理主要是应届生,用研可以借此机会树立指导者的形象,提高用研的影响力。培训用户体验相关的知识,例如理念和方法论、技巧,特别是要注意的误区。例如访谈中如何热场,哪些话题是跳板,起引导作用,哪些是真正的话题。他们做出结果后,会感激用研的。要相信年轻的有user sense的产品经理,可能的确会和用户碰撞出什么火花来。
在这次小组中,另分享的主题:
  • * 某安全产品的互联网公司的用户研究是怎么发挥影响力的
布置作业:
  • * 我们可以定义一下什么是user sense,凡是有帮助我们积累user sense的事情、活动、行为我们都可以去做。那也是我们丰富我们工作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月21日第4次用盐很咸-线下互助小组讨论

地点:上地西二旗
讨论点1:
  • 创业型团队在资源有限,时间有限,人力有限的创业环境下。可用性测试或相关方法的研究结果,是自己先做过滤还是直接安排给相关人员?
 建议:
  1. 建议A:
    给出结果报告之前会自己先做整理;然后给相关人员一些case ;用研在与用户交流时,用户会有情绪反馈,用研可以把情绪反馈考虑进去,综合排出问题的优先级。与交互人员讨论时,也会讨论这个问题什么时候改,是否特别重要;用研与相关人员沟通时,做到心中有数,后期做到跟进。这期改版把问题修改后,下期会把新问题与上期未修改的老问题糅合到一起。讲问题List分为主次后,发邮件,与相关人员沟通,一起过一遍问题。
  2. 建议B:
    把控整个产品的规划;从更高层级上把握问题。自己要心中有一个清晰的度,哪些是相关人员能给解决的,哪些是不能解决的但是在某个适当的时间点,提出来,会解决掉。
  3. 建议C:
    你在做的过程中,希望会有很多人参与进去;每一天研究用户过程中,不用担心我的结论是对是错,而是在每天收集用户反馈的过程中,以邮件的形式快速发布出去;用研关注的点可能与设计师和产品关注的点是不同的,但是要第一时间曝光出来。大家一起分析,并一起纠正研究的方向。把领导和相关人员都加进来。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讨论点2:
  • 用研的建议和产品直觉是A方向,但做着做着产品经理变成B方向。如何解决?
建议:
  1. 存在这种情况,UE(这里指UI交互设计)前置,业务和产品合作吃了很多亏,产品的是A方向,然后做着做着就说B方向了,然后就改进,用研本身并没有很多的话语权,是个龙尾的位置。产品前期是出方案,但是UI这个过程就是高保真,就会让用户有了很好的体现。所以这里得到的启发,用研要和UI结合,研究结果要体现在设计方案上,才能保证A被正确传达。大量的投入做DEMO时,需要用研的配合,用研和UI强强联合,那么形成的方案,再拿给产品经理看,超越他的预期。所以这里的关键点是1)要前置,2)要达到方案级别的方向,而不是理念性的方向。理念性方案在执行的时候,会面临更多的变数。
  2. 如果是在产品需求的早期阶段,那么,用研在该阶段是试错。比如某IT公司的事业部门,是业务导向的,要看销量的,销量决定一切。更多的关注产品的销量,在前端、产品的改进并没有更多的投入。那如果产品销量不好,是否要改进或叫停。无非这两个选择。所以在这种情景下,不会出现A或B的情况,一切是后验证性的。
额外分享
  • * 某IT公司的客服部门的用户体验体系
  • * 从一个资深用研的读书清单看知识积累的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月28日,第5次用盐很咸—线下互助小组讨论

地点:三元桥柏林时光
话题1:互联网的创新体验设计和在传统企业里的区别

嘉宾分享:

  • 我在这个互联网公司的部门本来叫做“Product Marketing”,怕和传统的市场部门混淆了,所以叫做“用户市场研究”。个人认为,传统的设计研究在互联网创新中的作用没有那么大。从设计发起的创新很具体,但是距离市场的需求较远,不能catch到很多真正的用户价值,离真正的需求有差距,在互联网行业,针对产品创新的研究和用户研究可能分开来说会比较好。
  • 和自己所服务过的传统公司比较起来,目前的工作会更好的落地。传统公司的管理方式,项目经过多重部门委托,每个项目经过多轮的PK,设计部门较产品部门或者市场部门,话语权较低,这些都是阻碍创新的机制,需要变革。
  • 在互联网快速环境下,通过试错就可以了解用户反馈,所以之前的传统研究的价值不显性。
话题2:被转型去做大项目经理的老用研er的感受

嘉宾分享:

  • 做用盐的时候有一个好老板,有一个个topic,然后拿着一份薪水去一研究个topic是一件幸福的事儿。要是出去创业或做项目需要面对较大压力,事情的维度远不是过去的一个量级,就会很辛苦,所以就会怀念过去做用盐的时候
话题3:创新性的研究如何开展和推动

嘉宾分享:

  • 有很多研究方法可以参考,很多设计咨询公司都会分享他们的研究方法,比如IDEO的Toolkit(IDEO的创新卡片)。大家都可以去学习和应用。
  • 创新概念不光是在推动,还有卖理念 在项目推动的过程当中一直去推动某一个理念被他人接受,在完成这个理念推动之后开始去寻找这个落实的人。
话题4:都说在用户研究中形成的新灵感和新方向,那么这些灵感是怎么来的呢?

嘉宾分享:

  • 一是不断与用户沟通,从用户的聊天当中寻找亮点
  • 二是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行业研究)
话题5:如何处理和产品经理的冲突?

嘉宾分享:

  • 产品经理需要数据感觉强烈的人,我们应该认清自身位置,不能将自己的想法看的太重,因为产品经理的角度立场可能更加合理,而我们只是他们要关注的一个维度而已,并不是最重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1月10日,第6次用盐很咸—线下互助小组讨论

地点:新媒实验室
话题1:老板给了一个研究命题:比如XX通信设备和XX运营方式的结合,有多大价值?在研究者心中,这个命题是不成立的,但是还是需要用研去做论证它是成立的吗?

讨论小结

  1. Leader对于输出的理解:这件事是会根据价值来决定要投入的成本。所以要先去研究概念方案的价值有多大。对于不合理的地方,也要指出来,给出建议。
  2. 研究者实践中发现:做的时候,也会发现一些新需求新想法,会补充到产品概念中
  3. 蓉姐分享

根据《精益创业》这本书提到对于创业项目(企业内部的创新我们也可以参考创业的做法)

  1. 我们解决的是顾客面临的问题吗?
  2. 有解决方案的话,顾客会买单吗?
  3. 顾客主动向我们购买吗?
  4. 我们有开发出解决的方法吗?

通常情况下,用研是在研究第四点,解决的方案上,而实际上,用研的工作是应该往前面几个步骤聚集,到底解决了用户的那些需求和问题。

对于这个命题,我们可以先研究人们使用这些通信设备的场景,如在各种工作场景、生活场景中,都有哪些需求(包括潜在的和显性的),哪些需求被哪些已有解决方案解决了,哪些解决的不太好,哪些根本没有解决。了解用户的生活层面,行为层面和心理层面的,这是创新研究的核心;

调研的重点是引导用户讲故事,比如给老板汇报工作的方式,比如电话会议的实际使用行为,——然后去找解决方案,跟相关人去讨论;

话题2:作为用研经理,如何选择项目?拒绝项目是有代价的,拒绝需求的时候有可能会拒绝了以后的合作机会。

蓉姐分享:

  • 选择和合适的合作对象和合适的项目,以在组织中提升影响力这是用研经理的能力。这也需要根据用研在组织里的需求和资源掌握情况,来判断如何拒绝和选择项目。
  • 作为leader,也要学会如何分配协调下属的工作;将工作分类为主导性工作和支持性的工作。尤其是要学会如何开展支持性工作。比如以下两种方式:
  1. 尽量调动兄弟姐妹部门资源,如和UI和产品一起做一些调研工作。
  2. 对于需要支持而是在无资源的项目,用研需要能够通过组织会议和讨论的形式,让团队形成workshop(工作坊)或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的方式,调动团积极性的方式,来贡献经验,而非从案头研究、数据分析、用户接触这样基础的工作来做起。
  • 可借鉴投资人的思路,用研要把精力分散到更多的孵化项目。并且在其中进行信息整合和交换,从而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认识。用研有的时候在组织里面也承担“水”的工作,使得分散的石灰可以变成坚固的水泥,所以不要小看这些使得信息流动的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3月14日第7次用盐很咸-线下互助小组讨论

线上QQ聊天室
互助案例:“我们的APP用户下载量一直没有提升,我该如何去调研,用户为什么不下载我们的APP

经过大家的讨论,提出这个问题的UR一年级新生凉意,写出了如下心得:

很幸运也很开心的能够在线参加访问谷歌用研张光强博士的活动。听到了许多从未接触过的资深用研案例,学到了目前还未使用过的用研方法,感受到了用户研究的魅力与深度。

对于很多产品方提出的需求,真的需要马上给出调研方案、执行展开吗?或许,产品方及用户只想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我们却可以给他一辆汽车。应该跳出需求,考虑大而全的方向,关注点。用户为什么没有下载我们的APP。我们研究APP在各分发渠道的展示内容(截图、介绍、评论等),对于竞品的内容。访谈用户,为什么没有下载,下载关注点是什么等等。

张博士给了很专业的回答:首先区分诱导需求和用户的真实需求;细化问题的各项内容、类别;利用session等后台数据观察用户操作路径,分析用户行为;使用低频滤镜和高频滤镜过滤页面信息,让用户回忆,抓住用户注意的类别。而用盐很咸互助小组蓉姐给了很应景的思考方式,跳出需求,对此问题,应该思考产品的差异化,尽量给用户最大的使用价值。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同样几个男生追一个女生。只能陪女生看电影的男生,当然最多且最能够被替代。而能够与女生一起奋斗,共同创造生活价值的男生最能吸引女生。所以,应该思考产品的差异化主打方向、功能特色。应该多站站CEO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升华到一个更好的角度,能发现更多有价值的思路。

对于用研一年级新生来说,这样的案例深入思考,是一种提升思维思考方式。最大的收获是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角度及思路。几次的交流,给我在工作中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会议笔记:

【用盐互助组】Google美国用研专家张光强分享记录——用盐很咸第7次互助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3月28日第8次用盐很咸-线下互助小组讨论

地点:新媒实验室
 

讨论内容整理:(记录&整理者:张逸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4月6日第9次用盐很咸-线下互助小组讨论

地点:Mi Coffee
 
尹竹整理:原型测试需要考虑的3件事

清明假期,在像极了漫咖啡的Mi咖啡分享一个原型测试的case,经过大家1个小时的讨论,发觉自己以前的研究思路太局限了,有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其实都可以深究。在这里总结一下,自我反思,也希望能对其他人有帮助。

1. 要深入了解产品的前因后果

当初接到这个项目,是因为在产品立项会上PM、开发、设计等争执不下,争论的点属于产品设计层面的问题。既然大家各执一词,那就让用研出场吧。听说用研做项目前要多问问题,所以我就问PM,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啊,PM回答,公司有闲置的资源,老板安排做个新产品。我继续问,产品的目标用户是谁呀,PM回答,是摄影师。到这里我就问完了,在分享时蓉姐问:这些资源具体是什么,是不是独家资源,产品要怎么去推广,盈利模式是什么,我都回答不上来。在对产品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开展用研项目,产出结果也只能是浮于表面,还可能被PM认为“用研无用”。用研只有站在更高的层次审视问题,才能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2. 要思考产品定位

那我们准备一次原型测试吧,我对PM说。等等,这里犯的错误是局限在了PM的思路里,陷入到研究方法和产品细节讨论中,这可能也是新手用研常犯的错误之一。接到项目,就要先想想用哪种方法来做,而忽略了对产品的思考。团队中的各个角色可能都没空思考产品,用研是可以做这部分工作的,用研能提出来其他人没想到的点,大家才会认可用研的价值。产品定位具体指:这个产品的特色是什么,与竞品有什么区别;目标用户为什么要用这个产品,而不使用其他产品;这个产品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能给公司带来什么商业价值。也许这些问题不是PM能解决的,可能会受限于老板、资源等,但不要因为可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不去思考,因噎废食。要告诉PM整个思考过程,说清楚产品最好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目前我们能做成什么样子,哪里可以后续做。另外,产品思考的过程对用研本身的个人成长也大有裨益。

3. 任务设置要结合使用场景和产品定位

任务设置要结合场景,这我知道啊,我是这样描述任务的:“假设您在浏览页面时看到这张照片,觉得特别漂亮,想分享给朋友,请该图片分享到微博”,乍一看,似乎问题不大,可是人家为什么要浏览页面,没有提到,而且这个描述可以用在不同的产品测试中,没有突出这个产品的特点。改进后的描述是:“假设您在参加一场摄影比赛,上传完照片后,发现有一张图片构图特别好,想分享给朋友看看,请分享该图片到微博”。这样就补充了行为背后的动机,结合了产品的定位,让场景更为丰满。

原型测试要选择哪些任务呢?我此前的选择标准是主要的功能,类似认知走查,都过一遍。这就有点浪费时间了。蓉姐提到产品功能的20/80原则,20%是这个产品的特色,要重点关注,剩下的80%的功能按照竞品主流的做法就ok,原型测试要关注场景分析的主要功能,而不是像分享这样比较常规的功能。也许设计细节层面的改进,完全没必要做原型测试,简单的走查和竞品分析就可以看出来问题。要考虑时间成本,四天的时间完全可以更有价值,无论是针对团队,还是针对自己。

最后摘录两句话:“用研分两种,一种是用脑子,一种是做执行”,“(用户研究)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要收拢到匹配产品自身的商业模式这一个点上来,否则只是花了大代价来做公益”。第一句是蓉姐说的,第二句出自百度MUX的微博,值得思考。

 

空山整理:
1. 可用性测试场景:

可用性测试的场景要和产品的定位关联。例如:关于一个分享、加好友的可用性测试任务。如果单纯的设置一个分享、加好友的场景,会太“简单粗暴”了。不基于情境的研究,直接看任务,那得出的结论,一定是得出仿照成熟而优秀的产品的结论,不用做可用性测试了。例如对于这个任务“发布照片”,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场景–我参加比赛,需要把照片转给组委会看或是展示自己让别人找到我,场景的设计要更符合产品所反应的用户需求和商业价值。

用研的思考:

用研80%的经历在工作外,要思考整个产品、产品中存在的漏洞。在面对每次的研究报告时,可以先呈现对产品的全面思考,然后再给出用户反馈的数据,最后结合用户反馈的问题和前面对产品整体的思考进行分析。

2. 关于落到设计层面的用研问题:

判断这个点是否是关键点,如果不重要可以仿照成熟的产品。

当有两种设计方案的事后,可以分析两种方案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会这样设计,结合产品目前的阶段和定位分析适合哪种设计。如果分析不出来再做研究。

3. 关于访谈的样本量被质疑:

面对访谈得出的结果时,更多地是解释原因,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用访谈得出数据来说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4月12日第10次用盐很咸-线下互助小组讨论

地点:新媒实验室
 
内容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4月26日第11次用盐很咸-线下互助小组讨论

地点:1905电影网
 
内容整理:
 
 
内容整理:用盐互助组
顶部图片来源:http://brilliantnoise.com